【本文最後更新於 2024-12-28】
【自我介紹】
筆名:蕗舟
創作筆齡:3年
創作類型:追求蘊含台灣文化的故事,近期常寫的是百合、懸疑、奇幻類。
作品成果:
2022 加入Penana 駐站作家;以《燈籠奇譚:漣下燈》進入第一屆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短篇組複選。
2023 以《府城青年旅館之謎》獲第一屆臨淵齋短篇通俗小說決選。
2024 以《吳服店假人殺人案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入圍;以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進入第三屆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類型組決選;出版《室友雀兒喜的夜詠》。
杏仁補充:訪談結束後,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獲得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 類型組 佳作!恭喜蕗舟!
用3個詞形容自己:
不按牌理出牌、外星人、野心。
除了寫作,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興趣或嗜好是?
看動漫畫、吃美食、打手機遊戲。
【經驗分享】
Q1:你是怎麼開始踏上寫作這條路的?有特定的原因或契機嗎?
高中時曾寫過長篇小說投尖端的比賽,當時什麼都沒想,每天爆寫一萬字,寫完就丟出去報名,落選後就沒再寫了。直到出社會後,有一位曖昧對象分享他寫的小說給我看,我就說我以前也寫過,聊著聊著就很懷念,湧起想再次寫作的衝勁,曖昧對象後來沒繼續寫,反而是我有持續寫下去。
Q2:蕗舟參加過幾次小說比賽?入圍2024角角者百萬小說創作大賞的感想是?
我想要商業出書的目標蠻明確的,所以只要是有出版機會的比賽不管大小我都衝,參加過POPO原創華文大賞、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、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,還有文友秀弘舉辦的小型比賽,如臨淵齋短篇通俗小說、臺灣克蘇魯神話文學獎。
知道入圍時蠻激動的,接受親友祝福的同時,心中最大的觸動應是「我可以回報成果給支持我的朋友和讀者了」,這一路走來,我從不會隱瞞我想在寫作路闖出名聲的企圖,幸運的是我有一群同是藝術創作者的好朋友們,家人聽到拿獎項會說去吃大餐吧,感情較好的職場同事和上司也給予我真誠的祝福,他們希望看我成功,我也努力想回應他們的守望,這回在角角者這麼大的舞台上入圍,終於可以大聲告訴親友們,我真的在前進,我可以做到!
很驚喜杏仁瓦片老師邀請我寫筆訪,與老師結緣是始於購買課程,我本不期待金錢聯繫的關係能有延續,但杏仁老師打破我的自我約束,老師的耐心與指導熱忱才是課程最大的收穫,也是我向朋友們推薦的主因。我在2022那屆角角者的短篇組有進入複選過,2023參加奇幻組初選被刷掉,這次2024不但進複選,還晉級到決選,感覺過往的努力都值得了。
Q3:對想要參加小說比賽的作者,有什麼建議嗎?
建議調查清楚比賽的調性和自己擅長什麼,每個比賽都有他們期待看到的作品,我會去反推我是主辦的話,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作品登上首獎,接著再結合自己有信心寫好的長處去拚,完成後不厭其煩修稿,要對自己的作品夠殘忍夠嚴苛,不好看就重寫,不適合的點子以後有更合適的場合再用,修到覺得「我已經全力拚過了」的程度,再送交出去。因為已經盡全力了,不論敗選還是獲選,都較能坦然接受結果。
剩下就是每天做好事積德,說好話消業障,逢人就微笑,被衝康也要心靈祥和,玩遊戲抽卡通通爆死,把人品運氣留給比賽。
Q4:蕗舟的作品靈感來自何處?是生活經歷、閱讀體驗,還是其他因素啟發了你?
每一部作品都有想講的事,只是我會用比較娛樂的包裝去帶過。
例如第一本長篇小說《長生不老的我流浪到臺灣》就是來自機車環島的經驗,我希望讓網路平台上的外國用戶對臺灣旅遊感興趣。
來到第二本長篇《室友雀兒喜的夜詠》,講述一位有才華但因傷淡出舞台的音樂家,遇上她夢寐以求的歌聲。故事中女主角想用音樂證明自己的能耐,有帶入我創作的野心。
第三本長篇《花蘿萸:凍眠少女的未來江湖》講述十六歲的女主角參加人體凍眠計劃,計劃出錯導致她在二十五年後甦醒,醒來人事已非,她從優等生淪為領社會補助的底層人民。這故事是我獻給十六歲的自己,當時我很喜歡玩武俠線上遊戲,認識很多朋友,卻也被外界冠上沉迷遊戲的標籤。
第四本長篇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則是我想更認識臺灣這塊土地,希望藉由娛樂包裝,能像《鬼滅之刃》、《舞伎家的料理人》、《黃金神威》等厲害的日本作品一樣,起到讓人對文化背景感興趣的用意。
Q5:這次入圍的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【幻想1930臺灣怪異事件】》由許多事件集結而成,蕗舟如何安排故事的起承轉合,確保情節緊湊且引人入勝?
我發現自己比起連貫的長篇,更喜歡寫短篇故事,也多少有受到聽鬼故事的影響,如《聊齋》、《孫叔叔說鬼故事》、電視節目《來自星星的事》、《逃跑吧好兄弟》等,都是一小則一小則,簡短、俐落、聽完毛毛的,那種沒辦法完全理解的渾沌感是鬼故事的醍醐味。
《雨珈琲》裡有兩種故事形式,一個是長篇幅,一個是幕間劇。長篇幅我會抓八千到一萬字出頭,有較完整的起承轉合和角色影響,如〈酒樓哀旦〉、〈金烏莊〉等。幕間劇是用來喘口氣的,內容較輕鬆、飄點低,有時是主角群以外的人的故事,每則約二千到五千,如〈吐珠〉、〈小和尚的圓餅〉。
節奏方面我喜歡拋出一點懸疑,中間穿插華麗、畫面感強烈的事件,偶爾讓角色可可愛愛緩和氣氛,最後在收尾時下鉤子(爆點)。以《雨咖啡》的第一篇〈酒樓哀旦〉為例,開場安排一位藝旦唱幽怨的歌,到處問路人有沒有看過和她一樣美的人,來帶出懸疑怪異感,接著讓男主角將事件傳達給其他角色,夾雜小打小鬧,主角群來到藝旦所在的酒樓,用華麗高檔的酒樓來增加畫面感,最後以女主角身世爆點收尾,揭開《雨珈琲》事件簿的序幕。這樣既講完一則故事,也把主角群的形象建立起來。
Q6:蕗舟的作品中是否涉及特定的專業知識或背景資料?這些資料你是如何收集和融入故事中的?
每一個故事都有需要查資料的地方,要說哪一個故事最難找資料,就屬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,為了寫日本時代需要看很大量的文史資料,第一手、第二手、二創的我全都看,大概看三、四個月的時間,才動筆寫《雨珈琲》,動筆後也是一邊查一邊寫,經常是為了寫一百字需要查資料一小時,寫出來的內容也不是全對,曾發生過發表出去後幾個月,看新資料才發現前面寫錯的情況QQ……至今看資料看到第二年了,仍需要持續吸收文史資料。
除了中文的資料外,我也會去閱讀日文資料,後來在聚珍臺灣的實體商店買到原文版的《臺灣風俗誌》,激動的心情就像碰到聖經一樣。感謝台灣文史學者們多年的努力,累積了相當龐大的資料庫,讓後面想查閱資料的人少走歪路。如果有創作者也想寫日本時代但不知從何下手的話,可以參考聚珍臺灣的書單。
在讀資料時,我會去留意讓我感興趣的點,並想像要賦予這個點什麼樣的故事,會更有趣。例如我投稿給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〈吳服店假人殺人案〉,就是來自陳柔縉老師的《舊日時光》一書。書中記載日本時代曾進口法國假人,因此當時的假人是金髮碧眼模樣,從此處延伸去創作故事。
Q7:蕗舟是如何設計角色之間的對比,使他們的互動精彩且具有張力?
以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為例,故事中有三位主要角色,分別是身世成謎的日本人松井檜、喜歡怪事的漢人張葉譚以及蒙臉的神祕女給祈露。他們三人的關係是松井檜和張葉譚是朋友,祈露是松井檜的未婚妻。這三人在故事裡分別代表智囊、闖禍仔、亂源的存在。
松井檜的角色是解決事件的人,很精明善於做生意,同時有公子哥的驕氣,比起動身更偏向動腦,這時就需要有人把事件帶給他,那人就是闖禍仔張葉譚,兩人一動一靜,一個行動派一個動腦派,能起到很好的互補。
想觸發怪異事件就需要闖禍仔,闖禍仔最好要笨一點,碰到危險情況仍傻傻地繼續冒險,這樣才能展開故事,但又不能太白目,這樣讀者會不喜歡他,於是設計出「熱愛怪事」的怪談愛好者張葉譚。我將他的職業設計成記者,這樣有助於他到處蒐羅怪事和小道消息。
說到女給咖啡,就少不了女給,祈露身為故事的女主角,職業必定是話題核心的女給,但我不希望她中規中矩,於是逆向將她設定成「不會討好人」的任性個性。但只有這樣魅力還不足夠,我再給她加上美女妖怪的設定,讓她蒙臉示人,增加神祕美感。因為是妖怪,可以不理睬凡人的規矩,性格更加我行我素。她會在上班時間躲起來打混,也會躺在沙發底下睡午覺,客人花錢找她聊天她也不會陪笑,不論做什麼都不奇怪,增加故事的驚奇點。
這三人的關係就像飼主(松井檜)帶著一狗(張葉譚)和一貓(祈露),我覺得非常有趣,可以製造出各種戲劇衝突。
Q8:作者該如何媒合作品與出版社?想知道蕗舟的投稿經驗,當初是如何在出版社過稿的呢?
我個人的做法是先搜集情報。在網路上查找資料,往往是好幾年前的舊資訊。這時我會跟其他創作者交流,詢問各出版社的狀況,可以知道出版社等待時間、投什麼類型有過稿、會不會回信之類的。為了知道等待在前方的景象是什麼樣子,我應徵實體書店的工作,在職場日常就一直觀察哪間出版社出什麼書、有什麼書系、有沒有華文作品等。也會經常上博客來看新書快訊,觀察哪些出版社很活躍,哪些出版社很久才出一本新書。
選擇投給秀威則是考慮到他們家有比較大的自由性,能夠讓我自己製作封面。
投稿時我已經在網路上經營二年,我有附上這兩年的成績,如寫了哪些類型作品、點閱數多少、曾登上首頁書單、曾參加創作挑戰在眾多作品中得到名次等資訊,證明自己已經準備好了。
Q9:蕗舟給「想投稿出書」的作者的建議是?
可以留心書籍的字數落在哪個區間,比如從保證成書的比賽,可以觀察字數約8-15萬字或10萬上下,以這個字數去投比較有機會,以免洋洋灑灑寫了百萬字大長篇,結果發現沒有出版社願意收。(收稿字數可能隨情勢變動,仍需要保持接受新訊。)
根據在社群上聆聽業界編輯對於投稿信的看法,總結是投稿跟求職一樣,是一封正式合作信,最好附履歷介紹自己、得獎經歷、擅長風格、為什麼選擇該出版社、作品有什麼看點等,增加被青睞的機率。
Q10:在收到作品《室友雀兒喜的夜詠》過稿通知時的第一反應是什麼?當時的心情如何?
手刀去跟同樣在秀威出書的朋友說,如秀弘、魚璃子、芙蘿、九方思想貓等友人,說我來給各位前輩拜碼頭了!
不過其實憂喜參半,喜是開心過稿了,憂是憂心要調整的部分,詳細不多說,總之我思考了二天要不要接受過稿這件事。後來跟編輯來回多封信,達成共識後才同意簽約。
Q11:蕗舟對出版流程的印象如何?有什麼特別的經歷讓你記憶深刻?
感受到出版是很慎重的一件事,一校、二校、三校,同一個故事看三遍,更別提進入校對前還有N次修稿,十幾萬字的故事看七八遍,真的蠻痛苦的……我看到二校時跟編輯說,電子檔看到眼盲了,錯字漏句腦子會自動順過去,需要換成紙本載體才有辦法抓出錯字。
記憶最深刻是二校時,我卡到要去外縣市參加朋友婚禮,我就帶著一疊校對稿,在婚宴桌上校對(笑)。
Q12:《室友雀兒喜的夜詠》在過稿後是否經歷了多次修改?修改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?
《雀兒喜》改幅蠻大的,網路連載版寫了十七萬字,過稿後編輯建議減少字數,讓書籍售價降低到較好推廣的價格範圍,來回討論後努力壓到十五萬五千字左右,除此之外還得追加新的內容讓舊讀者願意支持。刪除二萬字的內容,第一次聽到時還覺得怎麼可能辦到,但仍硬著頭皮去問看過《雀兒喜》的文友路波和魚落井,兩位既是讀者也是Penana的駐站作家,給予的建議很實在,很感謝兩位的幫忙。
我先是刪除不重要的設定、配角戲份,將四、五位有名字有出場描述的配角改成一筆帶過。接著再來精簡化句子,將重複描述、病句、贅字通通改掉。故事全篇有十六章節,大約每一章修掉一千到二千字,就順利壓到十五萬了,省下來的字數拿去寫後記、新的番外以及追加故事中細節。
除了字數的改動,還有連載與實體版的節奏問題。連載版為了讓讀者繼續追,每一段收尾都會下鉤子,但放到連續閱讀的實體版,一直被鉤子截斷情緒蠻惱人的,變成我需要把鉤子化解掉,讓情緒是連貫的,學到一課。
Q13: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實體書時,有什麼特別的感觸或想法?
大概是「我家孩子好~可~愛~啊啊啊啊啊啊啊!」這樣的心情呢,粉紅泡泡濾鏡很厚重的家長。
Q14:對於剛剛認識蕗舟的新讀者,會推薦他看哪一本小說?這本小說的精采看點是什麼?
不怕看怪異故事的話,我會推薦看《雨珈琲怪談夜話》,這是我花很多心力寫的孩子,我很驕傲成為它的媽:D 《雨咖啡》的劇情起伏比較多變,可以一次一個事件慢慢看,遇到沒興趣的篇章可以跳過,不影響閱讀。
如果會怕怪異故事,又覺得一次要看長篇負擔很重,推薦看〈吳服店假人殺人案〉,本故事收錄於《腳踩金庫!近捷運秒殺兩房(第二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集)》,篇幅僅有二萬字,看點是雙胞胎的姊姊如何照(欺)顧(負)弟弟。
Q15:接下來的創作計畫是?進行到哪個階段了呢?
想以商業出版的方向去努力,參加比賽和投稿,爭取下一本書出版的機會。手上有幾個正在進行的作品,等完成會為它們找合適的出版社,也可能自出電子書。
Q16:蕗舟在「小說家網路賣書攻略」跟「1對1 小說看稿服務」和杏仁結緣。網路上的寫作教學資源很多,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跟杏仁學習呢?
最初是看到文友怡燃字得大力推薦,在心裡留下印象。寫作的第一年,我完成第一個長篇小說,那時很想知道要如何自賣電子書,於是購買「小說家網路賣書攻略」,原本都要上架了,商圖也委了,卻過不了自己這關,覺得作品火侯還不到位。
撇除我的個人問題,杏仁老師的賣書攻略很有幫助,教導的技法簡單易懂,稍微改動就能起到莫大效果,是很實在的攻略。我會推薦給剛起步的人買來看,不過對於已經耕耘一、二年以上的寫作人,攻略的內容可能已經知道七七八八了,比較推薦購買「看稿服務」或「陪跑」。
寫到第三年時,我有一個很難寫的點子想挑戰,這時看到杏仁老師的「1對1 小說看稿服務」便決定報名,讓老師協助我整理脈絡,成果非常驚人,老師給出的建議遠超過期待值,除了幫我釐清建立角色的要點,還點出我沒有意識到的人稱混亂問題,更別提情緒價值給好給滿,在社群上與我同慶賀參賽喜訊,非常謝謝老師!
Q17:對於正熱衷於寫作或想要開始寫作的朋友,你有什麼心得或建議嗎?請跟寫作路上的夥伴們說說話吧!
這條路有快樂也有痛苦,快樂時盡量多寫,有作品出來就意味著更多可能性,痛苦時也別氣餒,會感到痛苦是因為你正在跨出舒適圈,強烈的撕扯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作品,寫作很棒的一點是,隨著經歷過越多事情,作品會像好酒發酵一樣,越來越熟成,越來越精煉,記住每一段時期的心緒變化,讓它們成為故事的養分。
實在寫不下去時,停筆也是一種選擇,認識蠻多文友都是年輕時寫過,停筆好幾年才回歸,包含我也是。去體驗你想體驗的事,將人生過得充實不後悔,說不定許多年以後,你會重拾筆桿,寫下驚為天人的作品。
【蕗舟的作品】
小說作品:
哪裡可以看到蕗舟的小說?
追蹤蕗舟: